反应堆物理

  • 新一代钠冷快堆及特高温堆的研发

    王洲;

    为解决长远能源的需求,同时避免因气体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就必须研发第四代钠冷快堆及特高温堆。同时在现有的现代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可以改进及更新的技术要点。由于走向真正工艺应用聚变能的道路还远,必须认清21世纪仍然是核裂变能的世纪。

    2008年03期 No.108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查表方式的组件均匀化参数表达方式研究

    黄灏;张少泓;李志勇;

    为高精度地由事先算好的组件均匀化参数表产生堆芯计算所需的随组件当地工况变化的参数,发展了一套基于查表方式的处理方法。5个算例的检验,以及在秦山核电站堆芯计算中的应用表明,建立的这一套参数计算方案以及相应的作表表达方法是一种较高精度的方法,能较真实地反应组件参数随各独立变量的变化关系。

    2008年03期 No.108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计算α本征值的蒙特卡罗期望估计方法

    王瑞宏;黄正丰;江松;裴鹿成;

    从齐次中子输运方程出发,推导了计算α本征值的数学表达式,并给出了三种蒙特卡罗期望估计式,它们分别是:径迹长度期望估计;碰撞期望估计;逃逸期望估计。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期望估计方法的计算效率可比MCNP中的(α,k)回归迭代方法有量级的提高。尤其对含慢化材料的次临界模型,期望估计方法有着特殊的优势。

    2008年03期 No.108 204-20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快堆

  • 中国实验快堆换料系统的验证试验

    王明政;董升国;宋青;杨孔雳;谷继品;晏华;王长玲;于团结;靳峰雷;马洪盛;朱皓;赵莉霞;

    介绍了中国实验快堆换料系统的验证试验。该试验以检查设备的性能、验证系统的工艺要求和验证换料监控系统为目的,为此建立了综合试验台架,并在台架上首次模拟实现了快堆换料系统的全自动换料操作,为即将开始的中国实验快堆的安装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03期 No.108 210-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快堆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鉴定试验

    宋青;孙磊;杨红义;金跃庆;文静;刘桂娟;

    池式钠冷快堆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具有细长、结构非线性和多激励点等特征,因此其抗地震性能鉴定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发展快堆国家的重视。介绍了在竖井式多点激励地震台上所完成的对中国实验快堆(简称CEFR)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抗震鉴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型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功能完好性和结构完整性满足设防地震下的规范要求。

    2008年03期 No.108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快堆钠中杂质分析和监测技术综述

    谢淳;

    针对中国实验快堆(CEFR)冷却剂钠中杂质的质量标准,系统地概述了钠中微量氧、钙、碳、钾、氮、氯、铁杂质的离线分析方法以及阻塞计的在线监测技术。

    2008年03期 No.108 224-22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反应堆工程

  • 研究堆用U_3Si_2-Al燃料板的热稳定性试验

    张之华;韩华;阮於珍;徐显启;黄洪文;

    U3Si2-Al板状燃料组件是一种推广应用的新型燃料元件,在国内首次应用。燃料组件的各项性能,特别是热稳定性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对铀密度为3.02 g/cm3的U3Si2-Al燃料板的热稳定性试验,得到:热稳定性试验会使燃料板的体积略有增大;120℃及250℃的热循环下,燃料板无明显变形,表面无变化,400℃的热循环下,燃料板略有弯曲,个别芯体裸露的燃料板表面有起泡现象;循环温度越高,芯体中U3Si2颗粒开裂越严重等实验结论,为该燃料组件的结构设计、安全分析、加工工艺提供了关键参数,并为该组件的堆内运行提供了借鉴。

    2008年03期 No.108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数学模型研究与运行特性分析

    于雷;谢海燕;蔡章生;

    利用某型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1:10原理性试验的8个稳态工况、6个启动工况的试验数据,验证RELAP5/MOD3.2程序对本类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垂直管内蒸汽凝结换热系数对两相流自然循环的流动与传热影响大;RELAP5/MOD3.2程序过低估算了垂直管内蒸汽流速对蒸汽凝结换热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偏差大。对RELAP5/MOD3.2程序垂直管内的蒸汽凝结换热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采用RELAP5程序对垂直管内两相流自然循环传热进行计算,须选择热前沿跟踪模型。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稳态与瞬态运行特性进行分析,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均表明:稳态工况下,系统可以实现稳定的两相流自然循环,系统排热能力受蒸汽发生器水位的影响大,冷却水入口温度与系统压力的影响相对较小;系统的启动特性良好,可快速地建立环路的自然循环,带走反应堆的衰变热。

    2008年03期 No.108 233-243+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HTR-10一回路冷却剂中氚活度的测量

    刘凌;胡守印;

    详细介绍了测量10 MW高温气冷试验堆一回路冷却剂中氚活度的方法。设计适用于HTR-10特点的氚收集装置,先后两次收集冷却剂中的氚,制成液样进而用液闪法进行测量,并根据试验结果推算HTR-10一回路冷却剂中氚的总活度。针对两次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并由此进一步证明高温气冷堆的燃料包覆颗粒对放射性产物的阻挡作用完好,反应堆对环境的氚释放完全在设计要求范围内,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2008年03期 No.108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核聚变

  • 聚变堆增殖包层概念特征比较研究

    柏云清;陈红丽;刘松林;宋勇;曾勤;黄群英;吴宜灿;

    在广泛调研国际上现有的聚变堆包层概念的基础上,对聚变堆包层的发展现状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从工程可行性、氚增殖提取与控制特征、经济性以及安全和环境影响方面对固态和液态氚增殖剂包层进行了比较分析,系统阐述了各种包层概念的优缺点,从现实可行性与发展潜力方面为未来聚变堆包层概念发展提出建议。

    2008年03期 No.108 249-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聚变堆液态金属锂铅包层多功能涂层研发

    黄群英;宋勇;郭智慧;严资林;李春京;王永亮;吴宜灿;周新贵;李合琴;巨新;

    液态金属锂铅包层是目前国际上聚变堆包层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案之一,结构材料表面制备涂层是降低锂铅包层中的氚渗透率、液态锂铅腐蚀及磁流体动力学(MHD)效应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从涂层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两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液态锂铅包层涂层材料研发方面的进展概况,并对涂层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中国发展液态锂铅包层涂层的规划建议。

    2008年03期 No.108 256-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等离子体注入氚滞留分析

    宋勇;黄群英;吴宜灿;FDS团队;

    对等离子体注入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滞留的氚进行了分析,考虑了第一壁温度梯度、材料表面清洁度、加挂Be瓦及结构材料内缺陷等因素对氚滞留量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滞留的氚主要存在于中子辐照引起的缺陷内;氚滞留量对第一壁面向等离子体侧的清洁度及加挂Be瓦很敏感;总的氚滞留量约0.58 mg,不会对ITER真空室内氚滞留造成显著影响。

    2008年03期 No.108 26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核电厂

  • 全局决策树方法在核电站人员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孙凤;钟山;吴祉郁;

    以核电厂人员可靠性分析中的全局决策树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全局决策树方法的基本框架、背景和实施步骤。结合秦山二期核电厂的人员可靠性现场访谈形成影响因子和品质等级描述,并以SLOCA和SGTR为例进行全局决策树方法分析。该方法以图形化决策树的形式,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子对人误概率的影响。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人误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2008年03期 No.108 26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报警系统设计方法综述

    张淑慧;

    阐述报警系统的设计理念,进而对报警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描述,再详细讨论了报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报警的显示,对报警系统与其他人机接口资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报警系统的设计改进提出了建议。

    2008年03期 No.108 273-279+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核燃料循环

  • 可逆流体换向装置一些基本问题的试验研究

    樊燕芳;徐聪;景山;

    可逆流体换向装置是决定气动式脉冲液体射流泵的流体输送效率的关键组成部件。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入流结构、不同出流结构、面积比、引流间隙等因素对可逆流体换向装置输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的入流射流出口速度可以产生更好的引流效果;带较长接收管的出流结构总体上的流体输送效果不如无接收管的出流结构;由于涡流分离导致的沿壁返流,过大的面积比将导致引流效果变坏,最优面积比值选取1.5为宜;当引流间隙长度和出流结构入口直径的比值为0.9~1.0时,不同出流结构的引流效果均较好。

    2008年03期 No.108 280-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