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煤型铀矿床开采的现状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王开华;丁德馨;

    煤型铀矿是一种特殊的铀矿资源,煤型铀矿石在水冶过程中就能实现发电、供热和回收铀金属三种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矿床进行开采。为此,总结了我国在煤型铀矿床开采方面的经验,提出了该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并期望能通过这些研究推动我国煤型铀矿开采的快速发展。

    2005年04期 28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核工业的流程工业特性

    郑华铃;

    描述了流程工业的定义,论述了核工业属于流程工业的现实,比较了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的区别,结合核工业的实际分析了核工业的流程性及其重要影响,建议加强核工业流程工业规律的系统研究。

    2005年04期 295-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直接循环的实际特性研究

    彭学创;朱书堂;王捷;

    清华大学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直接循环系统(HTR-10GT)的特性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但大多是针对理论上的布雷登循环作特性研究,没有考虑系统中其他实际因素,如工质泄漏、管道摩擦等。工程中,泄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泄漏及泄漏位置的不同都会引起系统中参数的变化。主要工作是研究HTR-10GT氦气透平直接循环系统在泄漏条件下的实际布雷登循环特性。研究目的就是在建立泄漏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泄漏对工质的热力参数及其效率的影响,对比在考虑有无泄漏时系统循环特性曲线的不同,找出提高系统效率的途径。

    2005年04期 3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引发持续裂变链概率的理论分析

    刘建军;王喆;张本爱;

    对于具有弱源的裂变材料有限增殖系统,基于中子增殖随机理论,讨论分析了相关引发持续裂变链概率问题。在理论处理中,把常规点堆概念模型推广成为同中子位置、速度(x,v)的一种改进形式。加上使用扩散近似方法,给出了上述概率近似解及相关估算结果,还同前人工作的点堆概念模型结果做了比较,相应结果基本一致,但本模型方法能增添关于分布的细节内容。

    2005年04期 307-31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池式研究堆跟随燃料组件冲击载荷实验研究

    孙常龙;薄涵亮;姜胜耀;张洪超;马仓;王金华;秦本科;

    进行了该型控制棒驱动机构驱动线跟随燃料组件的冲击载荷实验后,分析了冲击载荷实验数据,得到了多种快速落棒工况下跟随燃料组件的冲击力和冲击加速度与时间等参数的关系,研究了影响冲击力、冲击加速度的因素,得出了冲击力最大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池式研究堆可移动线圈电磁驱动机构驱动线的跟随燃料组件能承受冲击载荷的作用,符合反应堆运行要求。

    2005年04期 312-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核电站安全壳内氢气扩散和燃烧的分析程序GASFLOW及其应用

    肖建军;周志伟;经荥清;

    介绍了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ANL)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zK)共同开发的三维计算流体力学程序GASFLOW的基本数学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该程序主要用于分析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气、水蒸气扩散分布和燃烧。列举了该程序在德国Konvio型压水堆氢气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2005年04期 317-32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快速估算OIL1水平值的方法

    凌永生;王醒宇;施仲齐;

    提出了一种快速修正OIL1水平值的方法,并与IAEA推荐的修正和重新计算OIL1水平值的方法进行了适当比较。利用反应堆换料周期及运行时间、释放份额、释放高度、大气稳定度等参数可快速计算地面释放情况及高架释放情况下的OIL1水平值。给出了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反应堆安全研究》的事故源项的计算结果。

    2005年04期 32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37)Np、~(238)Pu、~(241)Am和~(90)Sr近地表迁移行为及含超铀核素中低放废物处置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李书绅;王志明;李祯堂;赵英杰;郭择德;郭亮天;王金生;范智文;宋建新;安永锋;

    主要介绍在包气带黄土、含水层黄土和工程屏障材料(膨润土、水泥、变质水泥、砂浆粉)中,237Np2、38Pu2、41Am和90Sr迁移的野外试验、实验室模拟实验及工程屏障材料性能测定、黄土对核素吸附特性、化学形态等研究结果。在天然和喷淋两种条件下,237Np2、38Pu和241Am在包气带、含水层和工程屏障材料的野外试验中三年时间基本未移动。喷淋条件下,野外试验中90Sr通过石英砂示踪源层其质心位置1 079 d向下迁移2.7 cm,在示踪源层外6 cm处黄土中90Sr浓度峰在1 215 d向下迁移13 cm左右。在包气带模拟实验中,90Sr2、37Np2、38Pu和241Am在1号柱中经1 073 d分别向下迁移9.8 cm、3.25 cm、0.5 cm和0.25 cm。在含水层模拟实验中,经970.5 d,90Sr2、37Np2、38Pu和241Am分别迁移16 cm,4 cm、0.2 cm和0.2 cm。野外对比试验验证,在包气带中核素通过踪源层黄土载体向下迁移的距离是通过石英砂载体的3.6倍多。在完全相同条件下,Br迁移速度比3H略快。包气带石英砂示踪源层处,核素浓度分布出现低谷现象。CIRP试验场地下水中,237Np以离子态(V、V1价)存在为主,238Pu主要由以Ⅳ价离子态存在2。37Np不易形成真胶体。工程屏障材料、HA和FA的存在对核素化学形态有影响。

    2005年04期 330-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6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设计研究与实验策略

    吴宜灿;汪卫华;刘松林;黄群英;郑善良;王红艳;陈红丽;陈明亮;柏云清;宋勇;章毛连;柯严;李春京;李艳芬;胡丽琴;刘萍;李静惊;李莹;许德政;曾勤;陈义学;

    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国际聚变堆包层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液态锂铅包层一般特点和中国发展的系列液态锂铅包层概念设计,提出了一个具有演示氦气单冷却剂和氦气/锂铅双冷却剂包层技术的双功能包层模块实验系统方案,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作为中国向ITER实验包层工作组(TBWG)提交的液态包层实验模块最终设计描述文件的内容框架。总结了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设计思想和方案描述、性能分析概况、对辅助系统的要求和实验策略与关键技术等。

    2005年04期 347-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ITER上窗口屏蔽中子学分析研究

    郑善良;刘松林;林辉;曾勤;吴宜灿;

    利用CAD/MCNP自动建模程序MCAM建立ITER新上窗口中子学计算模型,使用中子/光子耦合输运程序MCNP/4CI、AEA聚变核数据库FENDL1.0和集成上窗口模型的ITER基本中子学模型计算并分析上窗口新的工程设计的屏蔽能力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与以前的上窗口设计相比,新设计的上窗口的周围剂量控制点的快中子注量率、停堆剂量率以及线圈核热等都增大了好几倍,建议进一步改进上窗口设计。

    2005年04期 361-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核聚变装置辐射监控系统研究

    柴竹新;吴宜灿;黄群英;

    核聚变装置在放电实验期间会产生高能中子和γ射线等辐射,部分辐射会通过生物屏蔽物透射或天空反散射而到达工作场所或者环境。设计并实现了可用于全范围(近、中、远程三种应用条件)中子和光子辐射、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RMS),包括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的CAN系统、基于一种新的TRP蓝牙树型拓扑Ad Hoc网络的形成机制和路由协议在装置周围区域内移动状态下进行环境辐射监测的无线网络系统、对远程环境进行监测的移动GPRS无线网络系统。

    2005年04期 367-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聚变制氢堆高温液态包层热工水力学新概念研究

    陈红丽;吴宜灿;柏云清;

    在深入分析聚变堆包层设计要求和目前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热化学工艺制氢需要高温热的要求,提出了一个基于技术相对成熟的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高压氦气与液态LiPb合金作为冷却剂、具有创新性“多层流道插件”结构方案以获得高温热能的包层热工水力学概念,建立了热工水力学模型,在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程序进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新概念包层的可行性。

    2005年04期 374-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属电极间冷聚变中量子效应分析

    李明;王鸿章;

    分析了金属电极间的冷聚变现象,采用量子力学方法,导出在微观外场作用下反应核的穿透几率以及相应的核聚变截面公式,阐释了在核聚变中也存在共振隧穿现象,并给出了冷聚变实验结果的半定量解释,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聚变机理。

    2005年04期 37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核科学与工程第25卷2005年总目次

    2005年04期 385-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