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浩然;徐济鋆;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临界热流密度后流动膜态沸腾的现状后,全面地介绍我们在弥散流和逆环状流膜态沸腾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集中讨论低压小流量下的膜态沸腾研究,实验范围为:弥散流P=2-7bar,G=25—130kg/m~2s,x_λ=5-85%,q=20—95kW/m~2;逆环状流p=3-7bar,G=45—160kg/m~2·s,Δt_(subλ)=1—20℃q=50—90kW/m~2。简要地讨论了弥散流的理论模型及其与实验比较;逆环状流物理模型以及现有经验式与实验比较。弥散流研究虽然比较深入,但尚缺乏液滴信息,因此待定常数尚较多,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逆环状流实验研究,一般仅提供壁温数据,尚未发现关于汽膜特征方面的信息,而且壁温数据也极为稀少,因而目前的经验式极不完善,更无合适的计算模型。只有在突破了汽膜特征研究方面的困难后,才有可能为逆环状流计算模型提供验证基础。尽管目前国际上膜态沸腾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实验数据库仍然十分贫乏,应当进一步有组织地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
1987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阮可强;
本文给出了故障树分析中求不交和的一种方法。通过实际例题,阐明了方法的算法及优点。
1987年01期 1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叶维娟;姚伟达;窦一康;
反应堆吊篮在运行时受到γ射线辐射后会引起内部发热,由于燃料组件在堆内排列是非轴对称的,因此在吊篮内壁所产生的内热源也是非轴对称的。本文推导了由非轴对称内热源引起的温度场求解方程,并用热弹性位移势与应力函数相融合方法求解非轴对称的热应力解析式。以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所设计的反应堆吊篮为例,计算了稳态温度场和热应力。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应力环向分布不均匀发比较严重,如把问题简化为轴对称处理,则计算所得的热应力作为设计依据是不恰当的。
1987年01期 19-2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戴猷元;邹柏生;宋晓珲;汪家鼎;
具有环状截面的脉冲萃取柱可以有效地提供更大的柱截面积,并且保证核燃料的临界安全。本文研究了环形脉冲萃取柱中两相流动特性。实验柱由内径为50mm玻璃管构成,中间插入外径为16mm或30mm的不锈钢内管。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用半经验公式进行了关联。环形柱的液泛数据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一般园柱形萃取柱的液泛数据进行了比较。
1987年01期 2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杨启法;
本文报导了在温度范围1000—1500℃,界面接触压力为2.7kg/cm~2,真空条件下UO_2和Zr-4金属的化学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实验温度低于1500℃时,化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两种材料界面附近生成一个具有α-Zr(o)_a,(U、Zr)合金α-Zr(o)_a三种不同金相区域的反应层。在更高的温度下生成的反应层可分为α-Zr(o)_c(U.Zr)_Ⅰ,α-Zr(o)_Ⅲ,(U.Zr)_Ⅱ四种不同的金相区域。物相分析发现,(U.Zr)合金区由δ-UZr_2,δ-U_(0.6)Zr_(2.4),α-U和另一种未知名称的(U.Zr)化合物组成。在1500℃以下,氧原子的扩散控制了化学相互作用过程,但在更高的温度下,铀原子在Zr-4合金中的扩散变得更为重要。
1987年01期 40-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