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予;
本文简述我国正着手建设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特点。反应堆堆芯的水-铀体积比(V_(H_2O)/V_(uo_2)为2.0653。堆芯中UO_2燃料的总装载量为40.744t.第一个堆芯有三种不同的~(235)U浓度,即:2.4%、2.672%、3%,以后平衡换料的燃料浓度为3%。反应堆冷却水的压力为155kg/cm~2,平均温度为302℃,额定流量为24000t/h。采用棒束型控制棒和溶硼两种方式进行反应性控制。第一回路由两个环路组成,每个环路有一台冷却水主泵和一台蒸汽发生器。反应堆设有15个以上的辅助系统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从核供汽系统向汽输机供应饱和蒸汽的流量为1871~2020t/b,压力为53.0~56.5kg/cm~2,这些蒸汽可生产300MW或300MW以上的电力。为了论证和肯定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工作,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1983年01期 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 中国核学会于一九八三年元月二十二日在人大会堂内蒙厅召开了春节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科协书记处书记田夫,中国科学院付院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钱三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朱光亚,国家科委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局局长胡兆森,核工业部部长张忱、副部长刘书林、蒋心雄、赵宠,中国核学会在京常务理事,各分支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共一百一十人。
1983年01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凤;
高通量工程试验反应堆(HFETR)于1980年进行物理启动。完成了临界灾验、控制棒效率、部件反应性、快中子与热中子相对通量分布和绝对通量、快中子能谱、堆芯γ剂量埸分布、堆的动态参数等测量工作。为该堆的安全运行、同位素生产、村料幅照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并直接校核了物理与屏蔽设计。
1983年01期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核物理学会于1982年11月3日至9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核物理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科研、教育、生产、国防战线的老一辈核物理学家和中青年核物理工作者、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的领导和代表。他们来自109个单位,共计306人。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报告314篇,其中特邀的评述报告24篇,核技术应用77篇,核
1983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仁森;
本文研究了在液态金属回路中环形流道的电磁流量测量问题。首先,从麦克思韦电磁埸方程出发,进行了理论分析,导出环形流道横向磁埸的流量计的灵敏度公式。然后,在一条钠回路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工作。理论分析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本文推导出的公式适于计算环形流道横向均匀磁场的电磁流量计的灵敏度。
1983年01期 2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荣尧;吴季兰;
TBP—n-C_(12)H_(26)体系,受γ射线幅照时,n-C_(12)H_(26)的某种激发态能够使TBP敏化。实验结果表明,受敏化形成的TBP某激发态其能量可分别被H_2O、n-C_4H_0OH、CH_3COCH_2CH(CH_3)_2和HNO_3所移去,这种激发态即≥P=0键的第一种激发态,其寿命为10~(-8)秒数量级。在适当的HNO_3浓度下,TBP—n-C_(12)H_(26)-HNO_3体系中的敏化作用可全部消除。
1983年01期 29-35+10+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滕元勋;刘敏;
用TPI型斜板隔油设备及聚结器捕收溶剂萃取铀的萃余水相中有机物,能从200—1000mg/1降低到国家规定的≤10mg/1排放标准,捕油效率可达90%以上。试验和工业应用证明该装置是溶剂萃取铀的萃余水相中有机物捕收的高效、快速、结构简单、运转稳定的新装置,其技术经济指标比一股的油水分离器好和先进。
1983年01期 36-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世江;M. B. Waldron;
本文研究了凝胶沉淀(U_(0·7)Th_(0·3))O_2球形颗粒的过烧结现象(SolarizationPhenomenon)。在本文所描述的实验条件下,全部被研究材料的过烧结效应不大于2%。含碳量对过烧结现象没有什么影响。烧结过程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烧结主要发生在团状聚集体内部。第二阶段,晶粒之间的烧结占主导地位。烧结阶段转换的标志是密度降低和显微结构形态的变化。
1983年01期 44-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郁金南;
本文提出在辐照时热应力作用下气孔演化为气泡的机制,由此得出辐照密实临界温度、临界气孔尺寸和辐照密实与燃耗关系等结果,这些结果与实验一致。
1983年01期 53-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国庆;蒋桂玉;苏守田;
该矿田中热液铀矿床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和下古生界沉积变质岩中,围绕着发育在这些岩石之上的白堊紀红盆分布。对矿床的成矿温度、成矿溶液成分和矿物稳定同位素进行了研究, 并讨论了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式。按S、O、C同位素资料,花岗岩为S型,成矿热液为大气降水成因;矿源来自围岩。铀的搬运形式,矿前以[UO_2(CO_3)_2]~(2-)为主,矿期以[UO_2(CO_3)_2]~(2-)和[UO_2F_4]~(2-)为主。铀沉淀的主要原因是成矿溶液中络合物的配位体的减少和Eh值的降低。成矿时的物化条件是:温度为98—260℃,深度为1.5—2Km,压力为405—540大气压,pH_(150℃)为7.06,Eh_(150℃)为-0.490V,fo_2≈10~(-37)大气压,∑S为0.159M,∑U为8.7×10~(-4)M。指出发育在铀源体之上的断陷红盆是找寻大气降水成因热液铀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1983年01期 62-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德平;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中道界常是不很清晰而形成一光滑的道廊线。当用(固定频率)的滑移脉冲产生器检验多道分析器的微分线性时,不清晰的道界将造成各道计数的统计涨落;道计数N之方差为σ_N~2=KN,0≤K 1;相邻道计数N.N_i问之协方差为Cov(N_cN_i)=k_iN,-1≤k_i≤0。对于由正态分布产生的道廓线,给出了K及k_i的公式与曲线,在一组各道计数之观测值间,其标准偏差及此偏差之方差均因计数间的相关而有所增加,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公式。
1983年01期 71-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迺泉;
本文推导出270°消色差偏转磁铁束流传输特性的计算公式;并利用等效方法找出了轨道磁埸与束流出口位置和角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1983年01期 79-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云龙;黄志章;邢连山;
<正> 一、引言花岗岩中铀的配分及其铀在蚀变过程中再分配的研究,对探讨铀的来源及铀矿床成因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国内外地质人员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配分研究。如单矿物分离法,核乳胶照相法及α径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不足及局限性。近年来,裂变径迹法在地质科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成用。用诱发裂变径迹法测定铀的灵敏度很
1983年01期 90-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肇源;韩传斌;梁克周;
<正> 一、引言用γ扫描方法测量活性区燃耗分布,在国外已广泛采用。它的优点是非破坏性测量,测量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出整堆的燃托分布曲线。它已是动力堆中期换料常规检查项目之一。γ扫描原理如下:在铀、钚原子裂变时,同时产生多种有γ放射性的裂变产物,各种裂变产物的γ能量不同,用γ谱仪测出某一能量的裂变产物的数量,该数量正比于
1983年01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洪景丰;
<正> 第二次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学术交流会于1982年10月11—1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核学会所属的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主持,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筹备、举办。参加会议的代表58人,绝大多数是科研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会议共收到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45篇。这些报告主要是核工业部所属的各研究设计院、所,国内有关的高等学校及其他科研单位提出的,是自1980年11月第二次学术交流会以来两年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因此,它反映了我国反应堆结构力学目前的现状和两年来的进展。
1983年01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83年01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