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约稿

  • 裂变-聚变中子源

    郁金南;

    为适应聚变堆的发展和处理高放废物的需要,提出裂变-聚变中子源的概念,它是采用LiD组件放在高通量反应堆中或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重水区中,通过慢中子与6Li(n,α)反应产生2.739 MeV氚离子,它与LiD中的D发生聚变反应,产生聚变中子;随着LiD中氚的快速积累,14 MeV中子产生的D反冲粒子流与氚发生聚变反应,增长聚变中子产额,使14 MeV中子注量率逐渐升高。当氚浓度接近0.5×1022时,D反冲粒子流与氚的聚变反应率的产额接近于1,聚变中子将成倍的增长,类似于连锁反应,使聚变中子产额达到饱和,即t时刻产生氚,都被用于产生聚变反应,形成裂变-聚变中子源。这时的通量非常高,必须在接近饱和前对设定的通量(如3.5×1014n/cm2.s)下逐步降低反应堆功率,如降低CARR中子注量率,使其在设定的通量下达到饱和,适应聚变堆中子注量率的需求。论述了裂变-聚变中子源的原理,聚变中子产生率,氚的积累速率和浓度,D反冲粒子流和与氚的聚变反应速率,以及其影响因素。在均匀中子场下(即不考虑中子降抑的情况下)计算了外径180 mm、内径100 mm的LiD管道中聚变中子注量率。

    2007年04期 No.105 28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反应堆物理

  • 次临界系统α本征值计算

    伊炜伟;田东风;

    从α本征值(中子时间常数)的概念出发,使用与时间有关的扩散理论和本征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不同半径下的Li2O、氢系统及铀、含氢铀次临界系统能谱及α本征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计算中使用了30群群截面数据,微观数据来自ENDF/B-Ⅵ。

    2007年04期 No.105 300-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中子注量率空间分布形状测量确定反应堆次临界度的方法研究

    马爱锋;蒋校丰;张少泓;

    从堆物理的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通过堆内中子注量空间分布的测量来确定反应堆次临界度的一种新方法,并通过对我国启明星1号次临界实验装置的数值模拟,初步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07年04期 No.105 305-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ADS“启明星1号”中子通量密度时空特性实验研究

    曹健;史永谦;夏普;张巍;罗皇达;朱庆福;李义国;权艳慧;

    分析了ADS次临界实验装置"启明星1号"的次临界中子学特性;阐述了通过实验方法对"启明星1号"的瞬发中子通量密度时空特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实验方法——脉冲中子源法与具体的实验方案;完成了实验数据处理,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下阶段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7年04期 No.105 310-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薄膜闪烁体发光强度空间分布实验研究

    陈亮;欧阳晓平;张忠兵;张国光;张显鹏;黎春华;

    塑料薄膜闪烁体在辐射作用下发射荧光的空间分布对于设计和优化闪烁探测器结构,提高测量的信噪比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平均能量为1.25 MeV的60Coγ射线源辐照0.5 mm厚的BC418薄膜闪烁体圆片,使其发射荧光,用光电倍增管测量薄膜发光在空间不同角度方向的相对强度,然后将薄膜侧面涂黑再进行测量,从而得到薄膜侧面的发光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薄膜闪烁体发光在与法线成70°夹角附近有极大值,并验证了理论分析得到的由于在薄膜的表面发生全反射,薄膜闪烁体发射的荧光有较多份额传向边缘而由侧面出射的结论。

    2007年04期 No.105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反应堆工程

  • 组合阀流动阻力数值实验

    蔡伟;薄涵亮;秦本科;

    组合阀的流动阻力是控制棒水压驱动系统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X—5.6对组合阀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和三维流场计算,得到在不同差压下所对应的稳定流量,进而算出各流道阻力系数。通过比较流动阻力的计算结果,证实9阀的工作性能比6阀得到了提高。利用后处理工具分析9阀流道的流速、压力等流场分布特性,指出阻力损失的主要部分位于来水—侧壁—阀芯区这一段,并提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改进意见。

    2007年04期 No.105 32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改进现行轻水堆组件均匀化方法的必要性

    汤春桃;黄灏;张少泓;

    准确获得堆内各种类型组件的均匀化参数是采用现代轻水堆堆芯分析方法进行核设计和燃料管理计算的基础,以UO2和MOX燃料混合装载的C5G7-MOX基准题的研究为例,指出对由K.Koebke和K.S.Smith等人奠基、在目前商用轻水堆堆芯设计中广泛应用的等效均匀化理论加以改进是必要的,并指出采用多群模型和设法采用组件当地边界条件来产生用于空间均匀化的组件空间能谱分布是改进现行组件均匀化方法应采取的措施。

    2007年04期 No.105 327-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压水堆吊篮下部防断支承组件流致振动分析

    陆道纲;栾霖;张忠岳;

    对秦山核电厂堆芯下腔流场、堆内下部防断支承组件振动特性及全组件的流致振动进行了分析,特别对旋涡脱落致振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防断支承组件初始结构的整体转动振动的固有频率与旋涡脱落频率相差较大,发生大幅振动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当部分连接件松动,整体结构转动振动的固有频率下降时,才很有可能发生大幅振动。

    2007年04期 No.105 33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套管管束式换热器的阻力特性和流量分配研究

    刘俊强;陈明辉;扈玉民;厉日竹;孔德春;张伟杰;

    对套管管束式换热器一次侧并联流道的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套管管束式换热器一次侧并联流道的阻力特性,找出流量分配的规律,通过对流量分配进行优化,解决套管管束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问题。研究方法是按照相似准则制造试验本体,建造试验台架并进行试验。试验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得到了减小管间距可提高总传热系数的结果。

    2007年04期 No.105 339-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核电厂

  • 碘吸附器净化效率随气流相对湿度变化的研究

    吴潞华;杜建兴;

    阐述了相对湿度的变化对碘吸附器净化效率的影响,介绍了大亚湾核电站DVC(主控室空调)系统碘吸附器的研究试验结果,并和国内外碘吸附器研究机构所做的试验结果作了比较,其结果均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碘吸附器的净化效率随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可逆的。还讨论了碘吸附器的净化效率随相对湿度的变化关系,为预测同一碘吸附器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净化效率提供参考。

    2007年04期 No.105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大亚湾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后撤时间延长的概率安全评价

    常宝盛;郭建兵;陈捷飞;

    使用概率安全评价的方法对大亚湾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的后撤时间延长进行了分析,分析中采用了美国核管会在审批许可证基准变更时所使用的风险可接受准则。评价结果表明应急柴油发电机的后撤时间从3天延长到14天的风险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2007年04期 No.105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核辐射、加速器

  •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核电站人员辐射剂量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陈永红;张大发;江玮;陈登科;

    针对核电站人员辐射剂量监测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测系统。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核电站人员的辐射剂量监测系统中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电站人员辐射剂量监测系统的框架结构,并探讨了核电站人员辐射剂量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设计中所需要解决的通信方式选择、网络通信安全和定位技术等特殊问题。

    2007年04期 No.105 35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控制系统在加速器中的设计实现

    李康宁;李兴;游曲波;俞硕;郭燕;包轶文;

    为了提高加速器控制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设计并实现了加速器控制领域中基于虚拟仪器的负离子注入器网络控制系统。经过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不仅达到了预期功能指标,而且也为以后系统升级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可扩充性。

    2007年04期 No.105 359-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软件研发

  • 大型集成多功能中子学计算与分析系统VisualBUS的研究与发展

    吴宜灿;李静惊;李莹;曾勤;陈明亮;郑善良;许德政;蒋洁琼;卢磊;丁爱平;胡海敏;龙鹏程;柏云清;罗月童;曹瑞芬;邹俊;何兆忠;黄群英;FDS团队;

    中子学计算与分析是反应堆物理与辐射防护设计、燃料循环管理优化和核安全分析的基础。在广泛深入调研国内外中子学程序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中子学模拟计算技术和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设计和研发了基于网络的大型集成多功能中子学计算与分析软件系统VisualBUS,可用于裂变、聚变和各类混合次临界反应堆系统以及加速器等辐射装置的计算与分析。一系列国际基准校验计算和实际应用表明了该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的研发概况、技术特点和测试与应用情况。

    2007年04期 No.105 365-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3 ] |[阅读次数:1 ]
  • 面向中子学分析的集成可视化平台SVIP的发展研究

    罗月童;龙鹏程;薛晔;陈明亮;曾勤;吴宜灿;FDS团队;

    中子学分析涉及复杂的几何模型和三维数据场,数据分析处理已逐渐成为中子学分析工作的瓶颈,发展面向中子学分析的专用可视化系统有利于提高数据分析效率。SVIP是一个面向中子学分析并具有扩展应用领域能力的集成可视化平台,本文对SVIP进行了全面介绍,包括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功能、开发平台和关键技术。本文以ITER基准校验模型为例对SVIP进行全面测试,测试结果显示SVIP显著简化了数据分析工作的流程,提高了分析效率。

    2007年04期 No.105 374-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离散纵标输运计算方法的三维燃耗程序发展研究

    李静惊;陈明亮;郑善良;蒋洁琼;许德政;何兆忠;吴宜灿;FDS团队;

    为了精确描述和分析具有强烈各向异性中子注量率空间分布的反应堆燃耗过程,本文实现了三维SN输运计算与燃耗计算的耦合,发展了相应的三维输运燃耗耦合计算程序。该程序系统采用接口程序自动耦合三维SN输运计算程序和同位素燃耗计算程序的方法实现对三维中子学计算模型的精细燃耗计算,获得燃料同位素成分、燃耗反应性、中子注量率空间分布等参数随燃耗时间的变化量。采用IAEA基准校核例题对程序系统进行了校核,计算结果初步证明了所开发的三维燃耗程序系统的正确性。

    2007年04期 No.105 37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