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Φ50 mm核用离心萃取器的研制及其水力学性能

    段五华;张春秀;周秀珠;陈靖;周嘉贞;

    离心萃取器具有许多优点,在核工业中正日益受到重视。最近,清华大学核能和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成功研制Φ10 mm核用离心萃取器和Φ70 mm核用离心萃取器的基础上,又研制出Φ50 mm核用离心萃取器。该样机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陶瓷轴承。以水-煤油为体系研究了其水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重相堰个直径为26、28、30 mm,转速为2 100~3 000 r/min,实验操作流比(A/O)为0.1~10时,其处理能力可达160 L/h。另外,测定了该样机的级存留量为310~340 mL。

    2006年02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9 ]
  • 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张伟;边信黔;夏国清;

    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是一种采用双面传热的新型蒸汽发生器。在中心管和环管外侧与环形通道流体间热流密度相等的假设基础上,合理选择集中参数并应用可动边界的处理方法对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传热管进行了动态仿真。仿真结果与热工水力定性机理分析结果及相关的试验结果相符,从而验证了仿真方法是有效的。

    2006年02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6 ]
  • 稳压器水位控制改进研究

    高鹏;张琴舜;

    现代的反应堆稳压器的水位控制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PI调节器,对于这样一个非线性和时变性的复杂控制系统,PI调节器表现出来的常常是超调量大、调节时间长等并不理想的效果。本文提出以智能模糊控制器取代原有常规PI控制器的改进方案,并以大亚湾一期工程反应堆控制系统的稳压器水位控制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智能模糊控制原理在具体实践中的使用方法,最后对改造前后的系统输出进行LabVIEW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调节器不但克服了常规PI调节器的缺点,而且还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抗干扰能力,值得广泛采用。

    2006年02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3 ]
  • EAST PFCs气流烘烤设计及流体与传热计算

    万小刚;姚达毛;李映斌;

    根据聚变反应对真空度的要求,在EAST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中采用气流烘烤技术来实现对PFCs的真空烘烤。对PFCs烘烤进行了原理设计,对介质气体的参数进行了选择,分析并计算了烘烤时PFCs内部气体流动和传热状况,最后给出了模拟结果。

    2006年02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随机中子输运方程数值解与近似解的对比分析

    刘建军;王喆;张本爱;

    在描述具有弱源的有限增殖系统引发持续裂变链概率时,随机中子输运理论点堆模型近似解和考虑中子位置和速度方向(r,v)相空间模型的数值解的形式不同,用一个与球形堆半径r相关的改进点堆模型近似解与Sn方法数值解进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异及非线性项的影响程度。

    2006年02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6 ]
  • 蒸汽发生器完全丧失给水引发的压水堆严重事故研究

    张龙飞;张大发;王少明;

    采用严重事故最佳估算程序SCDAP/RELAP5/MOD3.4,建立了美国Surry核电站的详细计算模型,对完全丧失给水(TLFW)引发的堆芯熔化事故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准确预测压力容器内堆芯熔化的进程,给二级PSA提供可信的初始条件,计算中考虑了一回路压力边界的蠕变破裂失效,并评价了人为干预对堆芯熔化进程及事故后果的影响。

    2006年02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2 ]
  • 新型蒸汽发生器泄漏监测装置的研制

    丁声耀;徐鵾;黄小健;王佩良;聂晶;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堆芯中子与冷却剂中轻水或重水中的氧同位素16O1、8O核反应时,其放射性产物16N1、9O的半衰期各不相同,由于16N和19O从堆芯通过不同的泄漏点到达探测点所经历的路程不同,因此16N和19O的活度比值也随之不同,通过所测得的不同活度比,则可以反推出U形管泄漏的位置。将研制的监测装置在本院游泳池反应堆一回路水取样室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本装置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2006年02期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7 ]
  • 严重事故缓解措施对全厂断电(SBO)事故进程影响分析

    陈耀东;

    应用新版的MELCOR程序,以600 MW机组为对象,进行了SBO严重事故进程研究,在严重事故计算分析中比较了稳压器功能延伸、非能动氢气复合等缓解措施(3个方案)对严重事故进程和现象的影响。对堆芯熔融过程中包壳和燃料栅元的径向和轴向分段失效模式进行了模拟;计算了熔融堆芯和堆坑混凝土的相互作用(MCCI)引起的堆坑径向和轴向熔蚀的情况;对事故中后期可燃气体的产生、分布及非能动氢气复合系统在安全壳中对氢气的复合效应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事故下稳压器延伸功能的及时投入,可使堆芯整体坍塌失效及压力容器熔穿均延后了近5 h,同时也降低了通过蒸汽发生器(SG)U型管向二次侧及环境早期释放放射性的风险。方案3_C表明10台氢气复合器在24 h内有效地复合了667 kg氢气,安全壳大空间最大氢气摩尔浓度为3.12%,安全壳内压力约为0.4 MPa。

    2006年02期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18 ]
  • DINROS程序在中国实验快堆事故分析中的应用

    张春明;

    DINROS是应用于多环路、多回路快中子反应堆装置瞬态工况分析计算的系统程序,也可以用于快中子反应堆动态特性及安全性能的研究。给出了DINROS程序在中国实验快堆事故分析中的应用。

    2006年02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9 ]
  • 重水堆核电站主蒸汽旁排阀故障分析和应对策略

    阮国萍;付援非;

    根据重水堆电站的电厂控制模式及蒸汽发生器压力控制的原理和特点,结合实际事例对主蒸汽旁排阀故障开启对机组运行的影响及人员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处理类似事件的原则和经验。

    2006年02期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3 ]
  • 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可靠性管理体系创新

    高立刚;王宗军;戴忠华;

    大亚湾核电站自1994年商运以来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在成功建立生产运行体系、设备维修体系及技术支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进、吸收和创新,现已基本建立一套有大亚湾特色的核电站设备可靠性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为大亚湾核电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介绍大亚湾核电站设备管理体系中的创新部分。

    2006年02期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32 ]
  • 医用同位素生产堆(MIPR)生产~(99)Mo的应用前景

    邓启民;李茂良;程作用;

    介绍了世界上99Mo生产的现状,医用同位素生产堆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用它来生产99Mo的优点和方法。

    2006年02期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89 ]
  • 钯合金膜分离器级联氢同位素分离研究

    罗德礼;

    提出了一种基于钯合金膜分离器串联(PMSCS)的氢同位素分离系统的初步设计,建立了评估该分离方法分离效果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和前期关于分离器分离系数的测定结果,估算了多级氢同位素分离系统分离级数与分离产品气、尾气中氘和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离系统所串联的分离级数量越大分离效果越好。对于一个5级串联分离系统(单级分离器分离系数q=1.8),当以50%H-50%D混合气体为原料气时,若产品气的提取比例为40%,产品气中的D含量将达到约92%,产品气得到了充分富集;若尾气的提取比例为40%,尾气中的氢含量将达到约99.95%,尾气中的氘得到了充分的贫化。与低温蒸馏、热循环吸附分离和钯合金膜分离器级联分离比较,钯合金膜分离器串联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氚的贮留量小等优点,适用于氢同位素混合气体的分批次操作分离。

    2006年02期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9 ]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液态金属流动MHD效应数值模拟

    王红艳;吴宜灿;

    为研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中国双功能锂铅实验包层模块(DFLL-TBM)中液态金属磁流体动力学(MHD)效应,对在强磁场环境下磁流体动力学效应对液态金属LiPb流动和传热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1)建立模拟液态金属磁流体的磁感应方程数学模型和程序简介;(2)对液态LiPb MHD流体在全模块内流动的数值模拟,给出了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重点考察和分析局部的流动特点和对传热的影响;(3)LiPb在进口供给联箱内的流场的数值模拟,对供给联箱的分流作用给出了初步的估算和评价。

    2006年02期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5 ]
  •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输运燃耗计算二维效应分析研究

    蒋洁琼;刘海波;李静惊;郑善良;许德政;罗乐;吴宜灿;

    使用多功能中子学程序系统VisualBUS对聚变驱动次临界堆进行二维输运燃耗计算,分别使用与一维计算模型相同的材料份额、相同的初装质量和相同的初始keff三种情况与一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在相同材料体积份额和相同初装质量情况下,二维计算的中子学参数与一维计算结果差别较大,而在相同初始keff条件下,两者结果较为接近,可以满足设计方案的中子学目标。

    2006年02期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7 ]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氦气冷却系统初步设计研究

    刘松林;汪卫华;龙鹏程;吴宜灿;

    氦气冷却系统是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DFLL-TBM)在ITER装置内进行实验的重要辅助系统。根据ITER运行时的热工条件、安全要求、空间要求,分析了DFLL-TBM氦气冷却系统的功能,确定氦气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给出氦气冷却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和设备布置。该氦气系统的特点体现在:双功能,即有宽的裕量满足SLL-TBM和DLL-TBM实验;两条氦气回路共享压力控制单元和氦气净化子系统;旁路设计调节TBM和热交换器氦气的出口温度。

    2006年02期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0 ]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氚渗透分析

    宋勇;黄群英;汪卫华;邓小玖;罗德礼;陈长安;黄志勇;吴宜灿;

    对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的氚渗透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氚渗透模型;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计算LiPb中的氚分压分析了氚渗透量及氚总量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进入氚提取系统中LiPb比例(F)和涂层氚渗透减少因子(TPRF)对氚提取及渗透的影响做了灵敏性分析。

    2006年02期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