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温供热堆推荐动力循环

    薄涵亮,马昌文,吴少融

    分析了低温供热堆热电联供所提供的热源和冷源的特点,根据5MW、200MW、500MW低温供热堆的设计工况,针对氨水朗肯循环、水蒸汽朗肯循环、水蒸汽扩容循环、卡林那循环和氦气循环等动力循环方式,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氨水朗肯循环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电效率,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低温动力循环;水蒸汽朗肯循环对于堆芯进、出口温度差较小的堆型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水蒸汽扩容循环却是堆芯进、出口温度差较大堆型的首选循环。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0 ]
  • 200MW核供热堆控制棒水力驱动系统安全特性

    迟宗波,吴元强

    200MW核供热堆采用控制棒水力驱动系统作为控制棒驱动机构。该系统是以非能动系统为基础设计的,并实现了传动、导向一体化。通过时系统自身固有安全特性及设计安全特性、失压事故下控制棒不发生弹棒的机理以及系统引水管破断冷印剂总丧失量不会导致堆芯裸露的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特性,在任何失效事故下都能保证反应堆的安全停堆,为具有固有安全特点的200MW核供热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2 ]
  • 混合堆、聚变堆包层热工水力与中子学综合分析模拟及FEB混合堆包层综合分析

    肖炳甲,邱励俭,吴宜灿

    为了混合堆及聚变堆包层分析的需要,开发了BITH程序,以对包层的热工水力学及中子学进行综合分析。简述球床的热工水力特征及其数学物理模型,介绍编制的包层热工水力分析程序THPBHR,对BISON1.5全面改造,考虑了共振自屏效应,并与热工水力计算相耦合,并更换BISON1.5自带数据库,修改燃耗计算方法,以适应放射性废物处理、辐照损伤等计算需要。还对FEB混合堆外包层用BITH程序进行了分析。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0 ]
  • 一个用于数值求解反应堆动态方程的新的时间离散格式

    张少泓,谢仲生

    提出一个具有二阶精度的时间离散格式,并将它应用于六角形节块时-空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对几个缓发和瞬发超临界瞬态的算例进行了计算,并对该格式与隐式差分格式的收敛性和精度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显示在瞬变过程内或瞬发超临界情况下,该格式比全隐格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0 ]
  • 50级Φ10mm微型离心萃取器热实验装置的研制

    何向明,刘秉仁

    介绍了用于TRPO萃取流程中的热实验装置──50级10mm微型环隙式离心萃取器的整体结构,给出了50级离心萃取器为满足TRPO萃取流程热实验的紧凑布置,转速的微机监测系统,自动取样装置。装置在热实验中运行良好。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8 ]
  • 泊松方程自洽解的快速计算方法

    赵玉清,余志军

    分析了泊松方程自洽解中使用过的各种计算方法,发现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计算时间过长,建立在这种方法基础上的优化过程,在微机上往往需要很多天,缺乏实用性,从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一个正确的计算方法,大大减少了计算一次自洽解所需的时间,计算速度可提高很多倍,如将这种方法推广到三维场的计算中,速度可提高得更多。建立的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领域中去。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0 ]
  • 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中束晕现象研究

    王生,傅世年,杨天禄

    从束流包络方程与单粒子运动方程联立模型出发,考虑了纵向能量方程的耦合,研究了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中的束晕现象。采用相交间的Poincare截面方法和实空间Poincare截面方法,研究了周期聚焦系统失配的情况下束晕的形成以及加速对束晕形成的影响。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9 ]
  • 对放射性物质释放越界影响的应急响应和双边协定

    施仲齐

    阐明对放射性物质释放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响应的有关国际准则,以及当出现这类事故时需要交换的信息和资料;讨论了事故国和受影响国(或地区)缔结双边或多边协定的一些重要问题。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3 ]
  • 摇摆对常压水临界热流密度(CHF)影响实验讲究

    庞凤阁,高璞珍,王兆祥,彭敏俊,丁洪河,许岷

    摇摆对常压水临界热流密度(CHF)影响实验讲究庞凤阁,高璞珍,王兆祥,彭敏俊,丁洪河,许岷(哈尔滨工程大学)关键词临界热流密度(CHF),摇摆,强迫循环1引言临界热流密度(CHF)是指沸腾传热过程发生急剧恶化时的热流密度,在水冷反应堆中,CHF是一个...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82 ]
  • 分离法处理高放废液全流程热实验系统的建立与实验运行

    刘秉仁,焦荣洲,何向明,韩升印,宋崇立

    分离法处理高放废液全流程热实验系统的建立与实验运行刘秉仁,焦荣洲,何向明,韩升印,孟照■,宋崇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关键词热实验,分离流程,HLLW,离心萃取器高放废液的最终处置,是影响世界核能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独立开...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6 ]
  • Fe_3O_4在过氧化氢-柠檬酸中的溶解特性研究

    周贤玉,李珊,陈小泉,王宏达

    研究了粒径为0.048-0.050mmFe3O4在过氧化氢-柠檬酸水溶液中的溶解特性。柠檬酸对Fe3O4有较高的溶解量,而混合体系则大大降低了Fe3O4的溶解量.Fe3O4在混合体系中的溶解量随pH的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用振荡溶液保持固体颗粒悬浮的情况下,在60min内能达到溶解平衡。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5 ]
  • 镅-铍环状中子源的制造

    蔡善钰,汪幼梅

    镅-铍环状中子源的制造蔡善钰,汪幼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关键词241Am-Be中子源,环状中子源,中子水分计1前言中子水分计(又称中子湿度计)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在农业上,可用于快速测定表层和深层的土壤水份,为土壤耕作,适时灌溉(如滴...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8 ]
  • 秦山核电厂上充回路仿真优化分析

    张忠虎

    通过对秦山核电厂系统回路的仿真试验分析,指出了其化容系统上充回路现有的几种设计方案所存在的缺陷,并分析了其对核电厂运行的可能影响,同时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优化方案。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7 ]
  • 气液两相流水平管系结点处影响区相分离模型分析

    钱勇,徐济

    依据“分离流线影响区域”理论对两相流在T型和Y型分叉管中的相分离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参照国外发表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数值对比,总的结果表明较为理想。同时通过计算发现分叉管的分叉角度对两相流的相分离程度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作了相应的分析。另外还对入口参数X1对相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9 ]
  • 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研究

    白博峰,郭烈锦

    在较宽广的参数范围内对卧式螺旋管内水/水蒸汽两相流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螺旋管内径d=11mm,曲率直径比D/d为23.27。试验参数范围:压力0.5-3.0MPa:质量流速200-2500kg/m2·s;热负荷230-500kW/m2:出口干度0-0.86。得到了沸腾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并深入分析了局部传热与壁温特性,沿流动方向,管截面平均传热系数在螺旋管的上升段最大,而在下降段最小;沿管截面内表面圆周方向上,局部传热系数在外侧最大,在内侧最小,在顶部和底部处的值居中。得到了管截面局部传热系数的分布实验关联式。同一管截面外表面圆周方向上,外侧壁温最低而内侧最高。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41 ]
  • 下载本期数据